———访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、法蓝瓷有限公司总裁陈立恒
北京建国门外大街银泰商务中心的地下一层,有一家专门经营各种瓷器的门店,从外面看,这家店和其他经营瓷器的普通店铺并无太大区别。但是,当你走进店堂大门,你会立即否定自己的判断。因为,这里陈设的瓷器商品,已完全颠覆了你对瓷器固有的概念,超越了你所有的想象和经验———别致的造型、精美的色泽和莹润的质感折射出的奇异光芒,会在刹那间照亮你的双眼,并征服你的感受,在流光溢彩中,你甚至觉得走进的并不是一家瓷器店铺,而是类似于卢浮宫一般的艺术圣殿。 这就是台湾商人陈立恒的法蓝瓷门店。它的与众不同,正源于“法蓝瓷”这3个字。 法蓝瓷并不是指特殊工艺或者特殊材质制成的瓷器,而是来源于陈立恒的德语名字———FRANZ,意为“自由和创意”。 顾名思义,陈立恒所经营的正是一个个文化创意的经典作品,因而会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独特感。而这样的店铺,陈立恒已经在全球开设了数千家,并且“每一家都经营得很好”。 但是,如今的陈立恒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经营带来的收益,因为他同时还有着另一个身份———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。他必须从自己的生意中分身出来,为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区的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而奔走。在他看来,法蓝瓷的成功,只是中国文化在创意的魔棒下迈出的步,“只要心中有灯,则万物皆灯”,因为有创意,中华五千年深厚底蕴所滋养出的庞大文化产业,都能像法蓝瓷一样产生奇异的光辉,不仅点亮自己,更能照耀世界。 瓷之涅槃 数天前,我们与陈立恒在北京有一次难得的会面。那时,他正好来北京参加一个有关法蓝瓷的展会,从他紧张的日程中,我们千方百计争取到了一点点时间,想更多地了解他。巧合的是,会面被安排在法蓝瓷银泰商务中心的旗舰店里,让我们终于有幸置身于陈立恒亲手打造出的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,并得以零距离地直面这位创意大师以及他双手托起的法蓝瓷品牌。 通过与陈立恒的交谈我们发现,他对于儒家和道家的文化,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,而法蓝瓷品牌的诞生,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儒家“仁”字思想的哲学顿悟。陈立恒说,“仁”字正是法蓝瓷的品牌理念核心,因此非常注重“天、地、人”的自然和谐,并在此基础上,追求东西方美学蕴涵的诗情画意和人文气息,这就是法蓝瓷的独特风格。 此言不谬。陈立恒的法蓝瓷给人的感受就是渗透。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,大到墙壁、家具、灯具,小到餐具、茶具甚至摆件,几乎没有一样不可用法蓝瓷来装饰或者打造。其创意领域相当广泛,既有和Dior等世界品牌联手打造的具有奢华之风的家居用品,也有与北京国家大剧院等机构合作的,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剧作的瓷偶。几乎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法蓝瓷的创意之作,其灵感的触角也几乎无处不能企及,且能一直延伸到世界的尽头。 适用范围更是包罗万象,且风情各异。例如,适用于宾馆、饭店、休闲及场所的装饰品及用具极尽艺术、时尚和奢华之气,而适合普通人家的摆件和生活用品,则彰显自然、亲切与民俗之风,具有很强的融合性。此外,陈立恒还独具匠心,将法蓝瓷大胆地和丝绸搭配。陈立恒认为,瓷器和丝绸是一种同根的文化,二者放到一起,会起到交相辉映、相得益彰的作用。但是,现如今却几乎没有人能想到这一点,此举当属新创,定会有很大市场,并且借助法蓝瓷在世界的影响,还可以重塑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誉。 而法蓝瓷让陈立恒颇觉自豪的地方还在于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,最直观的感觉就是“生动”和“活化”,即它已经脱离了传统瓷器对图案平面的表现,而是采用近似于雕塑的手法,将原本依附于瓷器表面的花鸟等图案,活生生地立体展现。比如为法蓝瓷赢得殊荣的的“蝶舞系列”作品,远远望去,会看到那些从平面图案中“伸展”出来的花儿的枝叶,似乎正在轻轻地摇曳,衬托着含露的花蕊,散发出幽幽的清香。而一同“飞”出的蝴蝶,则微微煽动着翅膀,欲飞欲停,颇有巧夺天工之感。 有这样的作品,就不能不提及法蓝瓷的创意团队。陈立恒介绍,法蓝瓷的设计师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,追求真、善、美境界的艺术家所组成,除台湾本土的设计师之外,还有不少人来自德国、法国和美国。东西方思想久而久之的交流,会碰撞出新的创意火花。而法蓝瓷正是展示他们思想感悟的最完美载体,每一件作品都是带有设计师的精神符号,因而会表现出“人就是物,物就是人”的境界。 如今,法蓝瓷在全球已经拥有近6000家销售点,销售业绩不断攀升,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下,法兰瓷同样炙手可热。“这正是因为法兰瓷独具的亲切、自然之感,让人产生了共鸣,自然爱不释手。”陈立恒说。 创意无限 深色的西服和皮鞋、玳瑁眼镜衬托下的睿智眼睛、用拇指和食指托住下巴思考的习惯动作,这一切的特征让陈立恒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商人而更像一个思想者。事实上,陈立恒的确是一位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人。甚至在和我们交谈的时候,他依然会在不经意间,陷入到沉思的状态中。 而现在的陈立恒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将法蓝瓷、如何将中国的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向世界。 在陈立恒的眼中,不仅仅陶瓷,中国有很多曾经灿烂辉煌的古老工艺和艺术,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由于缺乏精进,越来越多地失去了竞争力甚至生命力,呈现出一种萎靡的态势。而与此同时,世界各国都在为其国内各项产业寻求新的契机,英国更是提出了创意产业政策。并且在创意产业的构想及实施的冲击下,许多新兴及传统知识型产业均产生多元多样的变化。这一切都给陈立恒等热爱中国文化的各界人士以极大的启发: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、五千多年的深厚底蕴,中国的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利用这个契机,让中国文化与创意结合,赋予古老的中国文化以新灵魂,那么,中国的文化产业不就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了吗? 因为对瓷器的挚爱,也是因为陈立恒与生俱来的责任感,他开始邀请学术界及文艺界人士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协会,各个领域的人物聚在一起,集思广益,开始了有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航程的探索。 但是,这一条路并非坦途,困难总是接踵而至。首先就是创意的艰难,一件作品是否是好的创意,并无固定的评价标准,而完全取决于人的感受,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甚至争议。因此在业界中,流行着这样一个“2080法则”,也就是说,100件创意作品,其中有80件都是有缺点或者不合格的,而能被保留下来的作品不过20%。其次,资金短缺也阻碍产业的发展。“虽然政府表示要为支持文创产业投入262亿元的资金,但这并不能等同于预算。”陈立恒坦言,“只有公认为好的创意作品,才能获得资金的支持,但因为‘好’的标准很弹性,所以更多的金额只是‘框列’在那里的数字而已,文创产业的发展,更多地要依赖企业和协会自己。” 尽管如此,陈立恒依然不觉得辛苦,他甚至笑称这一切都“蛮有意思的”。 陈立恒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创意家,无论是儿童时是学生时代,他都“调皮得不行”,做任何事,他从不喜欢按部就班,他喜欢尝试一切新鲜的事物,喜欢不断挑战自我及固有的生活状态,因此他的大学生活同样与众不同。大一的时候,他就和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玩摇滚乐,并不时被邀请出去演出赚出场费;大二的时候,他居然开了一个俱乐部一样的餐厅,别人认为这有点 “不务正业”,而他却在“边玩边赚钱”。大四的时候,他已经能开着自己的汽车上学了,这在当时,无疑是非常另类的事物。 也许陈立恒今天的成就,在程度上来源于陈立恒的“不安分”的个性。也正是鉴于如此,他在法兰瓷海外代工30年之后,依然决定放弃“隐身人”的身份,而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,没有那一步,就没有法兰瓷今天的辉煌。 而这一个性,也注定了陈立恒在文创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上永不止步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